上腔静脉置管2500例体会
张洁 吴小倩 付越
文章来源: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9月 第2卷 第9期
【摘要】 目的 为肠外营养长期输液解决静脉通道问题。方法 开始多用颈外静脉切开插管,后来改为锁骨下静脉置管。近几年一直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。结果 颈外静脉切开插管61例,导管感染5例。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39例,发生气胸7例。颈内静脉穿刺2087例,导管感染20例,误入动脉25例,输液不畅17例。结论 经上腔静脉穿刺插管,为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需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静脉通道,方便快捷,并发症少,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容易操作,并发症最少,优点较多。
我们自1976年开展肠外营养至今,经不同途径上腔静脉置管2500例,现将置管方法和维持体会报告如下。
临床资料
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61例,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339例,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087例。不同途径置管并发症和遇到的问题见表1、表2。导管放置最长时间115天,最短3天,平均17天。
表1 2500例上腔静脉置管患者的并发症(略)
表2 上腔静脉置管遇到的问题(略)
讨论
2.1 静脉的选择 中心静脉置管可通过粗大的外周静脉穿刺或切开插管进入中心静脉,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是颈外静脉,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。在初期我们选择颈外静脉切开,插入导管15~17cm进入上腔静脉,1984年开始做锁骨下静脉穿刺,由于该方法并发症多,自1989年起改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插管。
2.2 影响中心静脉插管的因素 ①病人:个别病人有个体差异或出现解剖位置的变异。②操作者:要熟悉常用深浅静脉的局部解剖,掌握操作的相关知识。③技术特点:经周围静脉插管时,除肥胖者外,很容易找到静脉,但导管进入中心静脉有困难,成功率低,深静脉隐于深处但由于粗大且位置固定,穿刺成功率高,同为深静脉插管,经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安全。
2.3 并发症和遇到的问题 各种途径和方法都有并发症,但发生情况各异(见表1),颈外静脉切开插管因有创口,故导管感染率高,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时出现的气胸,淋巴管损伤是别的穿刺方法所没有的,颈内静脉是各种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最安全的一种,除导管感染外其它并发症主要是人为原因。有些不构成并发症的问题(见表2),多与病人自身因素有关,如高凝堵塞导管,导管脱出等,经过及时处理后,均无不良反应。
2.4 评价 在临床中,当病人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时,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个人习惯,选择经周围或深静脉插管至中心静脉。一般不用下腔静脉途径,多采用上腔静脉系统。本组2500例经验表明,成功率由低到高依次是颈内静脉,锁骨下静脉,颈外静脉;其安全程度依次是颈外静脉,颈内静脉,锁骨下静脉。我们是常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插管,一旦失败改用对侧颈内静脉,仍不成功,则选用颈外静脉穿刺插管,偶尔也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。中心静脉插管,人们最早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。至今在国内仍普遍采用,但是这种途径和方法并发症严重,颈内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相比,并发症少。我们体会,采用中位颈内静脉穿刺插管途径,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,也优于颈内静脉高位,低位途径。